作者:王江珹、邓一诺、李鑫淼
“又到了清明时节,提前来看望你。我们每天都有努力生活,你一定看到了吧?”
“时光深深,花开花落,思念从未停止。”
这是抖音号@高彩萍和乔老爷在2022年3月31日发布的抖音视频文案。2022年是儿子乔任梁自杀后的第6年,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第5个清明节。视频中,乔爸在孩子的墓上摆上鲜花,用提前准备好的手帕擦拭墓碑,一个角落都没有落下。
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司的一项联合研究指出,到2038年,中国将有220万个“高彩萍和乔老爷”,不同的是,他们大多浸润于失独余悲,呼吸着心脏、身体、以及社会认同缺失的呼吸,拥抱着世间再无“我们仨”的悲苦晚年,极少数者能够实现自救,在孩子走后把生活“过成自己的诗”。
近年来,伴随着一个个积极自救的老人在社交媒介上展现自己的日常,“失独老人”这一群体逐渐被社会大众所知。可这些触痛的故事,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多远?失去后的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在我们不知道的乌云背后,掩盖着怎样的关怀缺席?又或者说,在真正走近了这片乌云下的暴雨后,怎样才能避免同情倦怠,用我们的力量点燃一根火柴?
基于此,我们爬取了2021年度互联网上关键词含有“失独”的报道共82183篇,去除重复后保留7329篇,试图探寻这个群体的故事,在一个个看似冷静的数字背后,他们的余生何去何从?
从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来,全国共有含有“失独”“失独老人”报道82183篇,数据看似宏大,却比不过部分娱乐话题一天报道数量的1/10。2014、2015年,有关“失独”“失独老人”的报道数量出现高点,这些报道的内容虽不及其他话题的纤毫,但在短暂的媒体狂欢后,却迎来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迭变:2016年1月1日起,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开始实施。“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时代,结束了。
在2021年的7329篇报道中,除去“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等可预见的高频词汇,“心理健康”“失声痛哭”“思念”“葬礼”“政策”“死神”“权益”“缺位”“政策”等亦居词频高位。在故事的报道里,有因为子女死去而冻结时间,生活永远停留在儿子离开前的孤寡老人,也有因为丧失了经济来源并要赡养遗孙不得不在广场卖唱的老外婆,更有和阿普唑仑不断和解并逐渐加大剂量神染精神疾病的心灵患者。在乌云下,很多老人在角落中黯淡着,承担着属于自己的不幸和困境,佝偻着背膀,龃龉前行。
老人们要过的第一关是经济困境。根据《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数据,在农村,老年人收入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来源于保障性收入,大多数老人的大多数收入尚存在着不确定性,儿女成年后的补贴是重要来源。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度《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责任认知的影响因素》数据得出,大部分老人对于养老主体的认知停留在养儿防老,即中国的老年人里每三个便有两人把“子女”当作养老问题的关键一环。
除去经济上的拮据,失独者们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在中国,据《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研究统计,接近80%的失独父母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和心理障碍,其中一半的老人患有抑郁。在慢性病和重大疾病上,60%和15%的比例也依然触动心魂。
而如果我们打开老人们的心门,据研究数据,失独群体中有70%的人感到自卑,甚至有将近40%的老人们想过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湖里月色常挂念,老人们在子女逝去后大多会经历3个阶段,麻木、焦虑、发疯、退化,每一个纬度都是正常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而这些困境,究竟有着怎样的关键词?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失独老人们生活的如此艰辛?在中国知网上,我们以“失独困境”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使用e-study对913篇文献进行分析。除去失独、失独老人、失独家庭、失独者等主题词,我们可以看到,养老保障与困境、社会救助与支持、个案工作介入、精神慰藉成为重要皈依。
如果说遗憾能够随风而去,那么我们更应该明切,关怀确需在互联网狂欢中拥有一席之地。老人们向来不缺同情,真正需要的,是认同、是关怀、是力量。如果美好、微笑与希望余澜未了,我们手牵手,就搭起了新的时间。
朋友们,我们坚信媒介的力量,就像我们相信你能从这913篇文献、7329篇报道的字里行间读出失独者的热泪、期盼与呼告。在一个个跳动的数据里,我们一起走过失独者的伤悲,一起积聚拨云见日的力量,一起让雾霭释怀伤悲,一起见证阳光倾洒世界。